孝亲敬老养老互助服务中心 怎么翻译,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什么?

孝亲敬老养老互助服务中心 怎么翻译



1、孝亲敬老养老互助服务中心 怎么翻译

如果直译不好翻译,因为包含了孝敬父母,尊重老年人,服务中心,而又不是1个养老院,所以改为意译 翻译出来它是为老年人服务的意思即可,不然的话,又拖沓,外国人又不容易理解 可以译为 mutual aid home for old people,这样翻译的话,偏向养老院的意思 mutual aid and service center for old people and elderly parents 这样偏向服务中心 请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什么?



2、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什么?

所谓“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指政府通过政策设计,鼓励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按1定的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当年老需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时间银行服务对象为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存有时间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是指80周岁以上空巢独居老年人,或60~79周岁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的空巢独居老年人。南京将在今年底前,每个区各选1个街道进行试点,2020年9月在试点的基础上,各区全面推广,实现全市通存通兑。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特点:“时间银行”参照银行的储蓄制度和管理模式,制定了志愿服务时间存入的标准,将“志愿服务”类别分为家政服务、外出代办、护理等,对“服务内容”明确难度系数,以服务时间和难度系数确定志愿者的存入时间,制作“时间银行”存折,记载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同时,按照“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的原则,鼓励志愿者尤其是健康低龄老人,为辖区内“高龄、失能、失智、行动不便”等有服务需求的老人提供邻里关照、家政服务、外出代办等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待自己年迈需要帮助时再提取储存的时间兑换服务,形成1代帮1代、低龄扶高龄的波浪式互助养老的良性循环。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广西钦州:“时间银行”开启互助养老新模式 。

何为互助养老?



3、何为互助养老?

互助养老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或者村镇为单位,以满足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

有关养老服务的政策



4、有关养老服务的政策

法律分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2020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教育部等9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深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高新建城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比重,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培育居家法律依据:《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第1条 为了规范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第2条 本办法所称养老机构是指依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设立并依法办理登记的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第3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对养老机构实施监督。第4条 养老机构应当依法保障收住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应当遵守养老机构的规章制度。第5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养老机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第6条 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第7条 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运营养老机构。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养老机构提供捐赠和志愿服务。第8条 民政部门对在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互助养老谁提出的?



5、互助养老谁提出的?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2012年国务院明确提出的要在农村探索并推行的1种新型养老模式,其意涵主要表达为:在党和政府领导和扶持之下,扎根于农村传统的非正式互助网络,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等多元组织力量,将以居住在自己家中的(准)老年人为主的各类农村人力资源有序组织动员起来作为主要行动力量,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资金互助、服务互助、文化互助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

何为互助养老?



6、何为互助养老?

互助养老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或者村镇为单位,以满足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以老年人集体居住为基本方式,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助互助的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作为1种互助共济的养老思想和实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儒家的大同思想中提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出入相有,守望互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认为,“老年人最懂得老年人,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最短,最易接受对方的帮助,最可能在互助中体现关爱,收获幸福”,互助养老作为社区和农村养老的补充,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式养老”的1大特色。 当前,我国大致有4类活跃的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主要是肥乡互助幸福院模式及其翻版;在城市,根据组织和管理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结对组圈式、据点活动式和时间银行式3种。这4种形式中,“肥乡模式”的推广程度最为成功,城市中养老服务体系更为多远发达,同时,城市的“陌生人社会”使得互助和自组织的难度更大。 河北省肥乡县所推行的互助养老模式,通过“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文化、设施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集中解决老年人的日间生活照料、情感交流、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问题,做到“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作为家庭和社会养老的有益补充和全新的养老模式,充分体现了普通居民间相互帮扶与慰藉的互助特色,实现了低成本的农村互助养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传1认为,这种模式丰富了老人相互间的友情和精神世界,老人们在服务过程中学习到护理他人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自身,也增强了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意识。“互助友爱”是老人们互助的基本守则。 尽管互助养老在缓解养老压力方面形式新颖,成效显著,仍面临很多现实困境。 首先,互助养老依然受到中国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肥乡幸福院建立初期,就面临着“没人住”的苦恼,与入住养老机构类似,这种形式让老人及儿女觉得心理不适。 其次,服务无法满足需求,面临的问题有:1.床位少,服务接纳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数量日益增长的孤寡空巢老人的需求。2.服务内容与项目不全面,医疗护理及其他服务都不健全。3.互助养老机构中,专业老年社会工作缺位,缺乏对入住老人在适应等方面的专业指导。4.入住对象受限,需要满足的要求较多,1些机构将失能老人拒之门外。 最后,缺乏稳定的资金注入。河北“肥乡模式”的幸福院的资金来源包括:村集体投入、有限的政府运行补贴、捐助等社会投入。在政策扶持上,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没有稳定的财政供给渠道。而且村集体与捐赠投入在我国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不稳定性,资金链断裂风险大。相关调研表示,“缺少资金“将是幸福院运行的最主要困难。 因此,人们需要转变观念,互助养老机构需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政府应该完善政策并帮助筹集资金,才能够促进互助养老的持续发展。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