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其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其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

1、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其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

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60岁以上人口/15~59岁人口的比例)1999年为1:

8、2,2000年为1:6,据联合国统计预测,2030年为1:

2、2,即2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1个老年人。另外,国家支付退休金也逐年增加。  

2、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  国家在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家庭少子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养老负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能否解决好老年人口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发病率高、生活不能自理的比重高,老年病又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精神障碍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构成极大的负担,医疗保健护理系统首当其冲地迎接了挑战。预计不久的将来,医务人员约有一半的时间用于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及照顾上。  相比而言,正面作用有限的可怜,政府用于基础设施的投入会增大,人口比例下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1、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提高社会的整体消费倾向,促进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并带动老龄产 业的发展,从而相应地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老龄产业也被称为“银色产业”,主要是为老年人口提供产品和服务,涵盖了满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各方面需求的多种行业。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银色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老年服务业占据主流地位。老年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变了原来的就业结构。因此,人口老龄化将影响我国与老年服务等有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吸收以中老年女性群体为主的人员就业,从而改变现有的就业结构,增加中老年女性群体的收入。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产生了巨大的收入保障和健康服务需求,这将影响到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甚至有可能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正在从家庭支持转向社会化养老,而既有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又被切割为不平等的几个部分,同时,国家的卫生筹资在社会保障中所占的比重一直较低,且主要集中于医院医疗环节。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现存的这些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形成压力,并将通过促进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式来进一步影响社会的发展。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管理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更多需要关注的老年人及其迫切需要得到关注的沟通交流和社会参与需求,给现存的社会管理制度带来了较大压力。能否顺利改革现存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形成社会管理与老年人组织、老年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关乎老年人群体需求的满足,也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

人口老龄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有哪些影响?

3、人口老龄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有哪些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不仅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减少,同时导致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而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这降低了新增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当劳动力新增数量低于退出数量、新增速度慢于退出速度时,劳动力市场上年轻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这必然使得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 这样一来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严重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年长劳动力的技能更新相对较慢,不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随着社 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老年劳动力过多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2005年10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人,到了2050年只要

1、7个劳动力就要赡养一个老人。这就意味着在不降低养老保障待遇标准的条件下,劳动力的人均养老保障负担将一直不断加重。虽然养老保障成本由不同的责任主体所承担,这些最终都会转化为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又会对产业竞争能力带来不利影响。实际上,劳动力成本不仅包括工资,还包括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税费。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必然会对我国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造成冲击,从而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3、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趋于老化,年长劳动力因智力衰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创新精神不足,不能适应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职业的转换和必要的调动,不利于企业的改革创新。而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老化的劳动力对职业变动的适应能力较差,较难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不仅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不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需求和消费特点对市场和产业结构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使原有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再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需要,从客观上要求由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所有满足老年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人口老龄化又从多方面影响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是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到2l世纪30年代,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虽然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但是相当长时间内劳动力资源仍然比较充足。

简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简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

6、1变为2002年的

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

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

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

8、8万,占总人口的

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

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

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阻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1)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2)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而且年长的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储蓄和消费都带来相关影响。

1、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投资(1)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就这样,老龄化降低了国家对生产和其他设施的投资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事实上,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这方面的支出增加了,用于生产的资金就减少了,不利于企业的投资。

2、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在劳动年龄时期,为了给以后的消费提供保障,人们选择了为养老而储蓄,一旦进入老年,由于退出生产领域,收入降低,同时,还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来支付养老、医疗、护理。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