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对政府提出什么建议?(2-3点),求一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2000字左右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对政府提出什么建议?(2-3点)

1、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对政府提出什么建议?(2-3点)

(一)加强党和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领导。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社会机构的各个部门,因而必须加强党和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切实重视老龄机构的组织建设,将老龄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加强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和对策研究。把老龄问题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的同时,要充分抓住所剩不多的和总抚养系数还不甚高的几年时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迎接“白发浪潮”挑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做好城乡特殊老年群体社会保障工作。首先,建立健全老年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努力保障特殊老年群体经济收入的稳定。其次, 构建特殊老年群体生活照料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社区和村委会,应尽快构建完善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服务体系, 这也是解决空巢老人基本生活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第三,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加强对贫困老年人的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开展好贫困老年人医疗救助、生活照料、住房救助、法律援助、贫困老年人优待措施等多种模式的救助工作。第四,要继续加大政府的监督指导力度,努力落实改制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待遇,在制定政策中要注意向老年人倾斜,抓紧落实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就医环境和条件。 (三)根据老龄工作需求,改善涉老机构工作条件。一是各级政府应成立相对独立的老龄工作机构,适当增加老龄工作的人员编制,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解决好基层老龄专职干部的设置问题。二是按照“国家老年法”的要求,政府应逐年加大对老年事业的投入,落实省、市提出的“逐级提取和划拨老年事业经费”要求,切实把老龄事业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求一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2000字左右

2、求一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2000字左右

现在,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已从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质量问题。"独孩政策"的问题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下降,现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严格控制生育的情况下,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低的农村超生,从长期来看可能损害中国的人口素质;二是把人口政策主要归结为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入人口政策。 流动人口和剩余劳力问题,这也是中国新的人口问题。城市和农村同时劳力过剩,这是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第二个双重挑战。 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

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 1400 ―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未来 35 年,我国人口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势:总人口达 16 亿;有 8 ― 10 亿劳动力;有

2、5 亿老人。这构成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中国人口问题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一个国家内同时存在 " 人口太多和人口太少 " 的双重挑战。中国人头上有两颗"人口炸弹":人口太多,是指现在每年净增 1400 ― 1500 万人。人口太少,一是高质量的人才太少;二是"中国妇女生育的孩子之少,已经不能替代她们自己了"。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1997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人 1 亿多,占总人口的 10%,到 2040 年预计将达

2、5 亿以上,占总人口的

23、79%,60 岁以上的人口是 20 多岁人口的 2 ― 3 倍。 我国 15 岁以上人口中,有

1、8 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

15、88%,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问题还在于现在的青少年和今后出生的儿童,他们是 21 世纪前半期的劳动力,教育投入不足,现在初中普及率仅 68%,有 500 万学龄儿童因贫困不能入学,在校生中每年流失小学生 400 多万,每年产生 200 万新的文盲。 现在我国农村有剩余劳动力 2 亿人,城市登记失业人数 525 万人,隐性失业的冗员 2 千万至 3 千万人。有人估计,今后 5 年可能有 3 千万(有劳动能力的人)下岗。 有关计划生育的统计数字 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自 1971 年至 1998 年的 28 年间,因计划生育因素减少的出生人口数达

3、38 亿,占同期因计划生育和非计划生育因素共同作用所减少出生人口的 54%。据悉,我国 1971 年妇女平均生育

5、44 个孩子。如按这个水平不变,我国人口总数到 1998 年将增至

18、45 亿人。而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原因,我国实际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从 1971 年的

5、44 个降至 1998 年的

1、84 个,1998 年我国人口控制在

12、48 亿。 研究报告同时表明,我国自 1971 年至 1998 年因计划生育而少出生的大量人口为家庭节省少年儿童抚养费

6、4 万亿元,为国家节省少年儿童抚养费 1 万亿元,两者合计

7、4 万亿元,接近 1997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人口死亡率 旧中国人口死亡率很高,约为 25-33‰,婴儿死亡率在 200-250‰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有 35 岁。新中国成立的 50 年,我国人口死亡率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初期到 60 年代末,死亡率属于快速下降时期,由 1949 年的 20‰下降到 8‰,婴儿死亡率下降到 50‰左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 65 岁。第二阶段从 70 年代到 90 年代,是死亡率处于平稳下降的时期。由 70 年代初的

7、6‰下降到 1998 年的

6、5‰,婴儿死亡率下降到 33‰。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去年中国城市、农村地区居民的死亡率与上年相比均有下降,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人口死亡率高于城市。 去年城乡居民死亡率分别为千分之五点八八和千分之六点零六,而一九九八年的数据分别为千分之六点一六和千分之六点二零。 中国人口老龄化 全国1%人口调查资料测算,"八五"计划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增加173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47万人,是"七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量的

2、25倍;年均增长率为

4、9%,比"七五"计划期间的

2、6%提高了

2、3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

5、56%上升到

6、68%,提高了

1、12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提高了

3、26岁。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高生育高死亡、高生育低死亡和低生育低死亡几个发展阶段,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生育率又迅速大幅度下降,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基本原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1982 年至 1990 年为初露端倪阶段。总体上,当时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高,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只有

4、9%。 1990 年至 2000 年为萌芽过渡阶段。在这段时间,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将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一个全国性的老龄化时代到来。预计到 2003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 7%,从而进入老龄化社会。 2000 年至 2025 年为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 7% 左右上升至超过 12%,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型,彻底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 2020 年至 2050 年为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 12% 上升到 20% 以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高度老化。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今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中国老年人口的负担系数是不断上扬的趋势。世纪之交时,大概每 100 个劳动适龄人口要负担约 10 个左右的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而到 2050 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 100:30。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3、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关于杭州市老龄化问题的调查报告的资料

4、关于杭州市老龄化问题的调查报告的资料

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俗称老人节,昨天杭州市统计局发布了“杭州市老龄化趋势的分布与对策”报告。报告显示,杭州现阶段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时期,老龄化比例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 根据杭州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市现阶段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时期 。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统计显示,2005年末杭州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7

6、72万人,按近五年增长幅度,2010年将可达100万人,2015年超过120万人,进入21世纪,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同时,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1~3万美元之间;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占36%。从我国看,在人均GDP刚超过1000美元,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就已进入了老龄化。从杭州市看,2000年杭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

8、83%,而当年的人均GDP还不到3000美元,2005年,杭州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尚不到5000美元,而老龄化程度已达到

10、23%。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相比,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超越经济发展程度,这将对杭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从杭州市的人口结构变化看,杭州市20多年来社会抚养系数总体逐年下降,尤其少儿抚养系数下降较大,但老年抚养系数提高也呈加快趋势,一对夫妻由过去主要抚养小孩为主变为抚养小孩、老人并重。 统计结果显示,以前一个家庭有多个子女照料老年人,相对负担不是太重。目前,家庭“421”结构模式已经到来,即一个家庭:一对中年夫妻,上有4位老人,下有1个小孩,家庭照料老人的担子越来越重。到2020年左右,我市将呈现出“8421”的家庭结构,即一户家庭中有8个老人,4个小老人,然后是2个青年加1个孩子,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意味着将来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赡养服务。 为此业内人士建议,杭州应该建立坚持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同时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要把养老事业的福利社会化转变为养老服务产业化,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开办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