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地理论文:人口老龄化调查研究,急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论文参考文献

求地理论文:人口老龄化调查研究

1、求地理论文:人口老龄化调查研究

一、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以上3个小区的老人大部分子女都是不在身边的,有些还是“空巢”老人。因此老人的生活起居、生活状况,比如身体健康、饮食起居等都更需要得到很好的照顾。

1、政府对老年人退休生活的采取的政策 在我们与老人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镇里、街道组织了专项资金进行走访慰问,为老人送上了慰问金和年货。这不仅在经济上让青浦区老人们得到保障,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受着政府和社会无微不至的关心。盈港小区的周小娣老奶奶说:“到大众浴室洗澡有专职配备人员负责照顾助浴老人。像我这样的高龄独居老人存在“洗被难”的情况,区各级老龄组织会发动志愿者为老人洗刷冬被。另外,还开展了为纯老家庭进行水电煤的安全检查和维护活动和为老助餐服务,我感到很满意。”

2、子女能否很好的赡养老人 通过对几名独居老人的了解,绝大多数子女都自觉履行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当然也有少数子女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甚至有的子女还把赡养父母看作额外负担。主要原因有:

1、 子女众多。不愿赡养“你不养我也不养”;

2、 子女不孝。被赡养人的子女法制观念淡漠,道德观念极差等其它方面。 二、老年人的物质经济生活

1、老年人的消费结构 在调查中很大一部分老人都以农村的养老方式把自己的储蓄存放在银行里,准备留给自己的子女,除了一小部分用于生活开支和供自己养老外,其余都存进了银行。只有小部分的老人把自己的退休金或养老金用于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比如旅游、购物等。总体来讲,老人消费结构比较稳定,没有很大的幅度。

2、小区器材是否适合老人 通过了解以上3个社区健身器材基本能满足社区中老年百姓健身需要而且自家口的社区健身器材都是免费的。其中只有少量器材不大适合老人锻炼,原因是活动量大或者老年人的身体条件的限制。 “你现在看到的人还算少的,一到傍晚吃完饭,来这儿运动的老年人更多,大家跟联欢似的!”李炳良老人很有经验地告诉我们,“遛弯只能活动腿脚,在这里运动运动,全身都能活动着。”

3、老年人的社会保障 通过让老人们发表对现在政府对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几乎所有老人都很满意政府的政策。他们觉得自己的晚年生活过的很充实。政府的积极推进我区养老事业的发展,使得老人们的养老、医疗等方面有了可靠的保障。 三、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采访,老人们经常会在居民小区建立的老年活动中心或老年活动室里通过文艺演出、老年大学、老年文体团队等使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滋有味。可见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挺丰富多彩的。城北社区的倪徳忠老人说:“我参加了在曲水园里的老年志愿者队伍,定期义务到曲水园从事保安巡逻、维持秩序、劝导游客文明游园等工作。能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感到很快乐。”在不少居民小区,不少退休老人就近到自己所在的村委帮助做宣传、组织工作,俨然是村委干部的得力助手。 总结反思: 经调查分析,我们得到:虽然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会致使消费支出呈现减少趋势,对增加储蓄会产生相当的减退效果,抑制了经济发展;使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不利;也会引起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变化和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但是毕竟老龄化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对老龄化持悲观态度,过分强调老年人口增加对社会带来“负担”的观念,容易造成老龄化的消极形象,不仅片面,而会使老年人精神上受到压抑,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所以作为社会的支撑者要把由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定会降至最低限度,让老人们真正获得美满幸福的晚年生活。  参考资料来源:无。

急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论文参考文献

2、急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论文参考文献

[1] 郑文峰.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5,(04) [2] 曲海波.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原因[J]. 人口研究 , 1989, (04) [3] 刘传江. 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J]. 社会学研究 , 1993, (06) [4] 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三个特点[J]. 了望 , 2000,(38) [5] 蒋正华.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 求是 , 2005,(06) [6] 王先益.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 , 1990, (05) [7] 张杰, 张展新. 直面中国人口老龄化[J]. 中关村 , 2004,(07) [8] 邬沧萍, 徐勤.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J]. 中国人口科学 , 1990, (02) [9] 朱忠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 2002,(01) [10] 杜寿杰, 张文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J]. 发展论坛 , 1997,(11) [1] 丁葵桃. 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0,(04) [2] 崔凤.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新长征 , 1999,(05) [3] 李红. 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 行政与法 , 1998,(02) [4] 成凤皋. 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对策[J]. 理论建设 , 1996,(02) [5] 普建中. 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创造 , 2000,(07) [6] 刘观海.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 福州党校学报 , 1996,(01) [7] 郭远发 , 陶立群. 我国老龄科学的起步[J]. 了望 , 1989, (37) [8] 周彦杰.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前线 , 2001,(06) [9] 刘观海. 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J]. 福州党校学报 , 2005,(02) [10] 杨伟国. 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J]. 求是 , 2005,(13)。

急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3、急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郑文峰.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4) [2]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原因[J].人口研究,1989,(04) [3]刘传江.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J].社会学研究,1993,(06) [4]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三个特点[J].了望,2000,(38) [5]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2005,(06) [6]王先益.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1990,(05) [7]张杰,张展新.直面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关村,2004,(07) [8]邬沧萍,徐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1990,(02) [9]朱忠祥.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01) [10]杜寿杰,张文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J].发展论坛,1997,(11) [1]丁葵桃.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04) [2]崔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新长征,1999,(05) [3]李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行政与法,1998,(02) [4]成凤皋.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对策[J].理论建设,1996,(02) [5]普建中.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创造,2000,(07) [6]刘观海.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福州党校学报,1996,(01) [7]郭远发,陶立群.我国老龄科学的起步[J].了望,1989,(37) [8]周彦杰.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前线,2001,(06) [9]刘观海.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J].福州党校学报,2005,(02) [10]杨伟国.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J].求是,2005,(13)。

急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4、急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郑文峰.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4)[2]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原因[J].人口研究,1989,(04)[3]刘传江.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J].社会学研究,1993,(06)[4]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三个特点[J].了望,2000,(38)[5]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2005,(06)[6]王先益.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1990,(05)[7]张杰,张展新.直面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关村,2004,(07)[8]邬沧萍,徐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1990,(02)[9]朱忠祥.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01)[10]杜寿杰,张文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J].发展论坛,1997,(11)[1]丁葵桃.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04)[2]崔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新长征,1999,(05)[3]李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行政与法,1998,(02)[4]成凤皋.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对策[J].理论建设,1996,(02)[5]普建中.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创造,2000,(07)[6]刘观海.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福州党校学报,1996,(01)[7]郭远发,陶立群.我国老龄科学的起步[J].了望,1989,(37)[8]周彦杰.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前线,2001,(06)[9]刘观海.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J].福州党校学报,2005,(02)[10]杨伟国.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J].求是,2005,(13)。

急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论文参考文献

5、急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论文参考文献

[1] 郑文峰.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再认识[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5,(04) [2] 曲海波.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原因[J]. 人口研究 , 1989, (04) [3] 刘传江. 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J]. 社会学研究 , 1993, (06) [4] 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三个特点[J]. 了望 , 2000,(38) [5] 蒋正华.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 求是 , 2005,(06) [6] 王先益.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 , 1990, (05) [7] 张杰, 张展新. 直面中国人口老龄化[J]. 中关村 , 2004,(07) [8] 邬沧萍, 徐勤.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J]. 中国人口科学 , 1990, (02) [9] 朱忠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 2002,(01) [10] 杜寿杰, 张文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J]. 发展论坛 , 1997,(11) [1] 丁葵桃. 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0,(04) [2] 崔凤.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新长征 , 1999,(05) [3] 李红. 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 行政与法 , 1998,(02) [4] 成凤皋. 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对策[J]. 理论建设 , 1996,(02) [5] 普建中. 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 创造 , 2000,(07) [6] 刘观海.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 福州党校学报 , 1996,(01) [7] 郭远发 , 陶立群. 我国老龄科学的起步[J]. 了望 , 1989, (37) [8] 周彦杰.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 前线 , 2001,(06) [9] 刘观海. 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J]. 福州党校学报 , 2005,(02) [10] 杨伟国. 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J]. 求是 , 2005,(13)。

急求人口老龄化论文,1000字左右。

6、急求人口老龄化论文,1000字左右。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一份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 并且它还严肃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2003年,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中国政府修订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条例,方便老年人的居住与出行。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休闲广场等老年服务设施逐渐增加,服务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