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院达208家 97%卫生中心及卫生院提供中医药服务
1、山东中医院达208家 97%卫生中心及卫生院提供中医药服务
山东中医院达208家 97%卫生中心及卫生院提供中医药服务从日前召开的山东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6年,全省实现了“十35”中医药工作良好开局,群众在中医药服务上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山东明确不足和短板,推动中医药工作向前发展,助力健康山东建设。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35”规划》、《山东省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和《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32号文件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建立36个省直部门组成的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全省中医医院达到208家,91%的综合医院设有中医科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97%以上,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覆盖率分别达到72.38%和81.34%,群众获得中医药服务更加便捷。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在全省推开,作为医改经验被国家推广,累计节约医疗费用6700余万元,群众受益明显。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顺利通过国家综合验收,新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7个、基层工作室4个、齐鲁伤寒等国家级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工作站6个,中医药继承创新进1步推进。找准振兴中医药发展的桎梏和短板尽管形势良好,但中医药振兴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还存在1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地方对中医药参与医改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政策理解不深,落实力度不大;中医药资源布局、结构仍需加快调整,全省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医药机构和中医专科、学科不多,基层中医药服务还处于较低水平;适应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传承创新不够,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短缺,基层中医药人才不足;中医药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中医药价格和价值偏离的问题尚未很好解决,相关支持政策落实还需要加强等。深度参与医改,让中医药发展动力更强中医药发展在助力医改的同时,也要借力医改,让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多体现“中医元素”,打造更多解决医改难题的“山东中医样本”。研究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价格、医保支付和人事薪酬等相关政策,突出抓好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完善收费标准,改进支付方式,将第2批病种在全省推开,启动省属医院改革,2017年,全省采用中医优势技术治疗的病例数至少要增加30%,让更多群众感受到改革的效益和中医药的优势。提升服务能力,让中医药获得点赞更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展新1轮的中医医院评审,积极参与国家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制定并积极推广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启动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计划,建立和完善我省中医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与评价体系。实施山东省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项目,逐步打造以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为引领,各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共同构成的专业与地域覆盖广泛、结构布局合理、中医特色明显、临床疗效显著、创新能力突出的重点专科体系,提高我省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充分利用免费医学生定向培养等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和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争取年内基本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发展中医药治未病、康复、养老,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推进传承创新,让中医药振兴根基更稳总结、提炼和传承、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重要成就与技术专长,整理出版名医名家医案集。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资源普查和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和整理。支持省中医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医医院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传承工作室的作用,鼓励以解决临床重大疾病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和健康服务质量为目标的实践创新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加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学术流派传承建设,加快培养选拔出1批知名中医药专家。强化文化引领,让中医药事业底蕴更深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医学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大力发展和弘扬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让老百姓成为维护自身健康的第1责任人。全省要评选1批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国医堂和文化宣传基地,到2020年,全省80%的2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70%的基层国医堂中医药文化建设要达到评估标准。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诊疗行为、教学传承、言语仪表等行为规范,渗透于中医药工作者的医疗保健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切实形成体现中医药特色服务、管理文化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