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是要变成机器囚吗?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养老机器人是要变成机器囚吗?



1、养老机器人是要变成机器囚吗?

若干年后,在北京、上海、东京或纽约的街头,头发灰白的你问身旁的陪护机器人:“下1个走过来的人会是年轻人吗?我跟他掰手腕还是下围棋更有容易胜出?”“哥们,休假的年轻人都去南极和阿尔卑斯山探险去了,还是去参加《延禧攻略》剧组的金色年代纪念会吧。”我们生活在1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对生活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但人们却不无忧虑地看到了另1面,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增加1倍以上,整个社会对老年人护理的需求随之翻番。很多老龄独居人士难以独立生活,现有养老机构中的看护人员工资低、劳动强度过大而导致服务质量与态度堪忧,因此,伴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热,用老年陪伴与陪护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养老,成为刚闭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的舆论热点。先进技术渐次“融化”机器冰冷目前用于辅助、护理与陪伴老人的机器人大致分为3类:机器人辅助设施,如机器人手臂、行走机器人、起居机器人等帮助老人或患者坐卧、行动、饮食、交谈等的机械与智能设施;日常任务机器人,如清扫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半自动服务机器人等可以承担或减轻家务负担等日常事务的机器人;社交机器人,如Paro、Zora、Pepper等具有安慰、陪伴、沟通等心理陪护功能的宠物机器人、聊天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1个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以色列近年开发的“活跃的老龄化伴侣”ELLIoQ,它可以像Siri等语音对话软件那样,通过在线游戏后视频聊天帮助老年人驾驭数字时代新技术应用;除了健康与环境监测外,还能够提示老年人避开可能的障碍物,控制看电视时间,提醒服药与约会时间。由陪护机器人实现的功能不难看到,老年陪护机器人是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复合体,涉及机械、材料、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理、心理、认知、社会、伦理、法律和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创新与综合。仅就陪护机器人产品而言,为了安全、可靠、高效地服务于体能和心智较弱的老人,不仅需要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高性能传感器等高精尖部件,还需可处理自然语言和能实现视觉、触觉、听觉跨模态处理的智能芯片;同时,要开发高效可靠的远程通信与控制界面、语音识别界面、人脸识别追踪系统与运动导航系统等专用软件系统。以宠物机器人Paro为例,在它毛茸茸的外观和深邃的大眼睛后面,植入了触觉、光线、听觉、温度和姿势等高精度的传感器,这使其可以感知环境的微妙变化,能与孤独的老人以多种声音与姿势互动,不仅能缓解痴呆症患者等孤独老人的压力与焦虑,还可以通过传感器反馈其纾解效果,以便产品的迭代提升。近年来,尽管云计算、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发展为陪护机器人的功能实现带来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但鉴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即使是日、美等陪护机器人领先的国家,尚在审慎探索与累积创新之中。实际上,各种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和学习主人的偏好、行为和个性的技术方案,目前都只能实现有限目标。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各种远程通信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机器人宠物等都经过了大量反复的试用、反馈与迭代。负责任地说,我国前两年颇为热络的服务机器人之所以近期遇冷,盖因不论在创新性还是可靠性上皆有极大的改进空间。若不能正视陪护机器人在技术上的高精尖和产品体验上的精细柔,加之缺乏指导全行业关键突破与整体创新的协同发展架构,这1现状恐难有根本改观。要让机器人养老成人性关怀倍增器值得指出的是,不论是老龄陪护机器人的开发,还是机器人养老的推进,要建立在合理的观念前提之上。1方面,从1开始就要防止将机器人养老仅仅定位为1种时髦的智能养老产业,1旦只盯利益,就容易沦为优势群体的福利和弱势群体的负担。另1方面,机器人陪护必须与人类陪护相辅相成,不能用机器人养老替代亲情、专业服务和社会关怀。在决策环节中,要透过远程通信机器人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以便于陪护主体相关的人士可以介入和调控。要使机器人陪护成为人性关怀的超链接和倍增器,而不是悲催的机器囚笼和冰冷的控制器。每个人都会老,老人就是每个人。个人和社会不能以机器人养老来规避对老人的必要关怀,更不能使之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更重要的是,应进1步对“老龄社会来临”所暗含的惧怕心态做出深刻的反思。必须认识到,全社会不应该将老人不加区分地当作有生理、心理、智能缺陷的低能者,而应该看到,老人是资深人士而非家庭与社会的包袱,老年是人生走向成熟完美的高级阶段,而不是“下流”时光。如今的老人像所有的现代人1样,完全可以在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生命科技的辅助下,努力保持甚至增强其体能、智力、学习力和适应性,使其在自信心、创造力和自我满足感上更上1层楼。换言之,机器人对老人的陪护,应该像对所有人1样,充分尊重其隐私、自主性和独立性。即便在服务主体出现能力衰退的情况下,也应该在尊重人的自主性和提供合理的建议之间找到平衡,让每个人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保有其独立和尊严。

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2、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提早进入社会,下面就是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总结,请看:   篇1: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1、实践目的:   通过对敬老院的访问,了解目前中国老年人疗养情况,以及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   实践单位为乐颐敬老院,选择的原因为:该敬老院的规模和服务质量属于中等水平,能较好的反映当代社会敬老院的发展状况。   

2、实践内容   1.实践方案:本次实践以小组为单位,4到5个人为1个小组,负责两个老人。   主要以谈话和表演节目、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另外1些小组还主动帮助老人料理1些生活,比如洗头、喂饭等。   通过与老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以及内心的想法。   另外,还通过实地观察,以及与该单位工作人员的交流,调查敬老院实际工作状况、工作中的困难和老年人社会工作整体发展。   2.具体过程:我们1大早就来到乐颐敬老院,该敬老院的地理位置不是很好,位于几栋高大建筑之间,很难接受到充足的阳关,这对老人的身体是很不利的,特别是现在冬天,1些身体不好的老人很容易生病。   敬老院的规模不是很大,1座简单构造的两层小楼房,房前1个狭窄的小院子,院内是些简单的花花草草和健身器材。   里面的老人并不是特别多,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可能刚刚起来,都在院子里活动。   整个敬老院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很好。   首先对于我们的到来老人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其次。   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并不是很好,对老人的照顾也不是很尽心。   虽然给我这样1些负面的印象,但是我们仍然抱着很大的积极性去开展活动。   在与老人的互动中,大部分老人还是比较配合的在表演节目和做游戏的环节,气氛也十分融洽,但是1些老人由于身体原因,听的不是很清楚或者说话不清楚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不便。   我们为了这次实践活动准备了几个节目,包括两首合唱的歌曲和两段舞蹈,还排了1个小型的话剧,老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都很认真。   在做游戏环节,1些会手工的同学还提前准备了1些作品作为游戏的奖品,这也提高了老人们的参与热情。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尽量做到不触及老人的隐私和1些伤心事,因为大部分来到这里的老人都是由于儿女不愿意照顾他们或是不想照顾他们,他们渴望家的温暖,亲人的陪伴。   我觉得这是无论再好的生活条件都不能替代的。   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这里的工作人员都不是很尽心地在照顾老人,老人的穿着都不是很好,住宿条件都很差,生活用品都很久,而1些工作人员还在1边很悠闲地看电视,也不经常和老人进行交流,所以很多老人都感觉很孤独、寂寞,都不喜欢这里,更别说把这里当成是家了。   他们感觉自己被抛弃、遗忘,只有等待死亡,这些都令我们同学感到很难过,却又无能为力。   

3、实践结果以及分析   结束了当天的实践后,我感到很不轻松,从这些老人的眼中,我读到1种深深的绝望,孤独,我想这除了是因为他们的儿女不孝顺造成的外,还有1部分原因在于社会。   这里的老人大多身体不是很好,甚至有些都不能自理,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儿女需要,不再被社会需要,只是1个累赘,等待死亡,所以他们不把敬老院看作是自己的1个家,这对他们来说只是1个收容所,1个社会唯1能容纳他们的地方而已。   这令我反思,究竟怎样为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仅仅只是提高老人的生活条件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人活着的意义不仅在于吃饱穿暖,还要有精神上的满足,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介绍的1样,人首先需要生理上的保障,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然后是安全上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其次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这就包括了亲情。   接着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1切事情的需要。   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才回有高层次的需求。   我们国内的很多养老机构大多只重视老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及生理需求,而忽略了其他的需求,或者根本就认为老人没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都是我们老年人社会工作中的思想误区。   在这点上,国外的养老机构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有报道新闻说国外有家养老院,为老人们制定了1整套延缓衰老、保持年轻的课程,每天都给老人们布置作业,鼓励他们开动脑筋。   这就是为了满足老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反观我们的养老院,最常见的情景是老人们在1块儿闲聊,除了偶尔打牌下棋,就是毫无兴致地翻翻报纸杂志,或独自散步,或呆坐着晒太阳。   院方开展的集体活动很少。   不动脑筋,精神空虚,会加速人的衰老,可我们的很多养老院显然没意识到这1点,把对老人的关心、体贴单1地表现在物质条件改善、生活待遇提高上,精神方面却很少顾及,老人在养老院只能消磨时光,闲度余生。   有些老年人刚进养老院时还挺有精神,几个月呆下来,便苍老了许多,衰老的速度很让家人担心。   只有当1些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来到养老院时,和老人们做游戏、聊聊天,他们才会很开心地笑。   其实国外养老院的不老经早已告诉我们,让老人们快乐、充实1点,有时并不需要多大的成本。   (1)对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过大,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但在社会服务系统完善以前,这种养老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社会养老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很难设想政府能够拿出1笔巨大的资金建立众多的养老机构。   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1是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通过良好的社会服务帮助老年人在原有住所内安度晚年;2是要建设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或对现有住宅进行改造,以适应老年人需要,使家庭养老成为可能。   老年人退休后仍住在原有社区,保持原有社会关系的连续性;同时鼓励活跃期和自理期的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发挥原有专长,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做1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负责社区安全巡视与监管,参与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工作。   这样,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机构的工作,不仅能为社区建设贡献余热,而且能通过劳动充分肯定自身的社会价值,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延缓衰老过程。   既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又可减轻政府负担。   (2)关于老年居住环境的创造   采用社区服务与家庭养老结合的养老模式,应注重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并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住宅建设上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日本建设省在1995年推出了长寿社会对应住宅设计指针,规定今后所有住宅建设都应考虑老年人生活需求,尽可能在同1楼层配置门厅、厕所、浴室、老年卧室,在楼梯、厕所、走廊等空间设置扶手,厕所、浴室尽可能确保可供护理的空间,为老年人创造独立生活的居住环境,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住宅建设中至少应在多层住宅的底层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进行设计,或为改造成为老年住宅创造条件,如减少室内外高差、将踏步改为坡道、将浴缸与洗脸盆分开以做到干湿分离等等。   2.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   目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服务设施十分欠缺,社会服务基本上是1片空白,老年人仅有的娱乐场所就是条件简陋的麻将室。   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交往场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为老年人提供餐饮等服务,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服务,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相似内容
更多>